南方有江浙沪包邮,北方有供暖季。不得不说,在寒冷的冬天,暖气可谓寒冷的拍档。只是由供暖季带来的空气污染,却让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这歌词唱的乍听起来有些不符合常理,可它并不是没有道理。为啥?因为北方有暖气啊!
2017年 11 月 15 日,北方地区正式进入供暖期,并将一直维持到2018 年 3 月 15 日。这段漫长的时期,对于北方人而言,终于可以底气十足怼南方人:你们有江浙沪包邮,我们有暖气。
南方人也没有坐以待毙,纷纷怼回去:你们有暖气,我们能够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如此扎心的回击,让因暖气而骄傲的北方人再次黯然神伤。
一直以来,但凡提到供暖季,就会让人联想到大气污染,联想到雾霾。甚至有人直接简单粗暴地认为:供暖=
雾霾。
事实上,采暖季和雾霾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但因为供暖季的煤炭消耗量暴增,污染物排放量也大幅增加,加上冬季天气的静稳常态化,这就使得二者之间乍看起来形影不离。
大气污染的组成因素很多,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扬尘污染、散煤燃烧…… 其中任何一个都足以成为雾霾的 “ 元凶 ” ,采暖季固然 “ 大罪可免 ” ,但对空气污染推波助澜的帮凶作用却是推脱不掉的。
所以供暖季一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更大。尤其是2017 年是 “ 大气十条 ” 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决胜之年、考核之年,直接决定了目标的实现与否,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此, 2017 年 8 月份,环保部、发改委等 10 部位就联合发文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提倡使用以电和燃气为代表的的清洁能源。
11月 15 日供暖季启动以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开始抓紧落实环保部等多个部门印发的关于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按照
“
京津冀大气攻坚方案
”
,
2017
年
10
月至
2018
年
3
月,京津冀
“2+26”
城市
PM2.5
平均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
15%
以上。
为了应对山大的压力,今年供暖季期间,我国华北地区将首次大面积实施煤改气,以期减少散煤的使用量,甚至一定程度上加速清洁能源的消费结构布局,降低雾霾浓度,减小雾霾频率。
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 12 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所强调的: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是劈头盖脸而来的 PM2.5 预防控制任务,一方面是已经全盘铺开的供暖季。除了在供暖季推进煤改气、停产部分项目、加大防治力度,我们认为,在非供暖季,也就是平日里就应当制定和落实各自的防控方案。
此外,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也需要结合污染预报研判了落实好管控举措等,尽量做到知己知彼,而非“
临时抱佛脚
”
。